我們應該在電視、電影上看過那些個因狂吃黃油而呈球狀發育的前蘇聯大嫂,她們的體重應該非比尋常,如果象列里蒙科敘述那樣,九個類似這樣的女兵的體重應以「噸」為單位計量。如今二戰硝煙已盡,多少蘇德積怨隨著當代世界的發展也許會相逢一笑泯恩仇,至于心理上的影響兩方也是禮尚往來,互有代價,不過蘇聯人的這種報復行為的功過得失究竟各值幾何?恐怕只有在更多真相浮出水面后再以客觀的眼光去評析才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吧!大家知道嗎?二戰時,德軍的集中營讓人談虎色變。但當1945年初,戰爭接近尾聲時,一些集中營卻被已進入德國境內的蘇軍接管并有了新的用途。由于戰爭中德軍三線作戰(北非、蘇聯、英倫)這樣無論多么強大的日耳曼兵團也無法消耗過久,能與物質、軍需裝備是自己幾十倍的盟軍堅持近四年,已經是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個不可逾越的奇跡。隨著北非的全盤失利,莫斯科的兵敗山倒,納粹德國被迫轉入防御,然而隨著諾曼底的盟軍登陸,德軍不得已將主力部隊投入到西線的防御戰中,使得東北面的蘇軍步步緊逼,而且更為嚴重的是連年征戰,經驗豐富的成年德軍士兵或陣亡、或被俘,日耳曼軍團的兵源已經嚴重不足。因而,預備役團「希特勒青年團」投入到東線與蘇軍的戰斗中,說是青年,實際年齡只有14——18歲,但由于訓練刻苦、意志頑強,一投入戰斗,青年團就給了蘇軍沉痛打擊。可惜彈藥缺乏、裝備落后加上兵力不足,幾乎是以一敵十七的青年團被迫撤退,而堅守要塞的團員來不及隨主力撤走,在幾乎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仍視死如歸,后在5月8日德國宣布戰敗投降的情況下,才忍痛 放下武器,但拒絕掛白旗。當蘇軍見到與自己鏖戰數月的敵軍竟是一群如此年輕的少年,不禁暗生敬意,甚至一些蘇軍士兵的兒子比這些青年團員還要大,同時,蘇軍也產生莫名驚恐,害怕這些受納粹精神熏陶的青少年將來再次發動戰爭,因此,與美英等國的幾經交涉,才被批準得以將全部青年團的近5000名戰俘全部轉入由蘇軍控制的不太知名的納辛奈爾集中營,距卡爾斯魯厄市45公里。在那里,蘇軍對這些青少年戰俘施行了許多折磨,其中就有帶有侮辱性質的「踐踏」刑罰。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註,均為本站原創發布。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復制、盜用、采集、發布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