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戀一詞出自英文,是施虐傾向和受虐傾向二者的合成詞。虐戀現象最早發現于十七世紀末,首先出現在文學活動和一些商業性虐待服務中。最早的虐戀文學當然首推法國作家薩德和奧地利作家馬索克的作品,戀一詞即是由心理學家艾賓通過他們的名字創造出來的。 在當時,尤其是整個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其地下色情文學的一個主要潮流就是虐戀。最明顯的是當時的英國人對鞭笞的強烈愛好。以至如今歐洲大陸上仍把鞭笞行為稱為英國惡習。 現在的一般文學史對虐戀的文學作品都只追溯到薩德,其實在薩德之前虐戀文學就已存在,但基本上都是地下色情小說,文學價值不高,因此很少有人讀它們,記得它們。虐戀作品大致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虐戀的經典作品,其中包括薩德的作品、馬索克的作品和《O的故事》等,它們是了解虐戀文學的必讀書;其次是主流文學作家帶有虐戀色彩的作品;最后是虐戀色情文學和大眾傳媒中帶有虐戀色彩的作品。 虐戀是女權主義理論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因為自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關于女性天生有受虐心理的觀點,不僅文化界持這種看法,醫學界有這種看法。 對于女權主義來說,關于女性是否天生有受虐傾向的問題一直是個敏感的問題。如果女性的受虐傾向是天生的,那幺男性統治的社會結構就有了心理學的基礎。 女權主義認為,虐待狂是仇視女性的男權文化的必然表現,是利用女性內心最深處的性欲來強化男性的統治,使這一統治看上去是自然的。 關于虐戀的發生率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但是根據金賽調查,男女兩性中各有四分之一在性行為中都會因輕度的咬和被咬(不到咬出血的程度)而動情;相當數量的人的性行為,有輕度的攻擊性和粗暴行為;大約有百分之二十的男性和百分之十二的女性被調查者承認,自己會因為聽到包括強奸、捆綁、鐐銬、鞭打和責罰這類情節的故事而動情;有更多的女性傾向于把自己想象成受虐的角色,當然也有少數男性因為把自己想象為受虐的角色而動情。 在虐戀和受虐想象問題上有著這樣幾種立場:第一種是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以施虐心理為男性固有特征和以受虐心理為女性固有特征的立場;第二種立場是女權主義的批判上述理論的立場;第三種立場是以福柯為代表的視虐戀為權力游戲和純粹的感官享受的立場。 弗洛伊德說:「虐待癥的根基,不難馬上在正常人身上找到。多數男人的性欲之中都混合了侵略性和征服欲,表現在生物學上者,使得他向性對象求愛的時候,如果不曾遭遇阻抗讓他去克服,便覺索然無味。故而虐待癥可以說是性本能里侵略的成分之獨立及強化。」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註,均為本站原創發布。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復制、盜用、采集、發布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我們進行處理。